
生命的詠讚──聖詩典故
「要用詩篇、讚美詩、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弗5:19) 從聖經的教導,信徒唱詩讚美上主,是基督信仰生活中極重要的一環。昔日西教士來華傳揚福音,除了帶來聖經讓人認識真理外,也不忘把聖詩介紹給國人。人們藉着詩歌認識基督教信仰,信徒也藉着頌唱詩歌而同心讚美上主,並在信仰歷程的順逆中,都能從詩歌得到激勵及安慰。
本社從1899年創立以降,不但在文字的事工上服事信徒,在聖樂的事工上也不遺餘力,過往在不同的年代編彙各類聖詩集、出版聖樂作品及文摘等。回顧眾多的詩歌,其創作背後亦蘊藏了感人的信仰經歷或豐富的神學思想。適逢本社今年慶祝創立120周年,在展望將來、祈求上主引導的同時,亦趁此回望及效法先賢在創作詩歌時,他們的生命流露出對上主的讚美、愛及信心。現特此揀選十二首詩歌的創作故事,與眾信徒分享。詩歌介紹的中文譯詞,均採自本社出版的聖詩集。
司培福(Horatio Gates Spafford, 1828-1888)是美國芝加哥一位成功的律師和商人,也是長老宗的會友。早年他與妻子安娜(Anna Spafford)及五名兒女過着幸福洋溢的生活,然而不久,這個家庭面對一連串嚴峻的試煉。
1871年,司培福夫婦的四歲兒子因為肺炎而去世。同年10月8日,芝加哥發生嚴重的火災,燃燒了十天。這場火災導致約三百人喪生,並摧毀了大約9公里的城市,留下十多萬無家可歸的居民,司培福大部分的積蓄財產也頃刻化為灰燼。
兩年後,司培福夫婦決定舉家遠赴歐洲旅行休息,並準備參加他們的朋友慕迪(Dwight L. Moody, 1837-1899)在英國舉行的佈道大會。司培福出發前,因急需處理公務而要另改日期。安娜及女兒們Annie, Maggie, Bessie 和 Tanetta則按照原定計劃乘搭華富兒號(SS Ville du Havre)出發,並相約司培福稍後於歐洲會合。華富兒號(SS Ville du Havre)於11月15日起航,載着313名乘客及船員。航行大約一星期後,在11月22日的凌晨,華富兒號被另一艘英格蘭船隻Loch Earn撞上。此時船上所有人突然處於危險之中,安娜急忙把她四個女兒帶到甲板上並跪着禱告。華富兒號在12分鐘內沉沒,船上226名乘客罹難,包括司培福四位女兒。
最終,安娜被救起並送往威爾斯的卡迪夫(Cardiff, Wales),她在那裡發了電報給司培福:「僅一人被獲救。」(Saved alone)。司培福帶着悲痛的心情,隨即搭船趕往英格蘭陪伴妻子。當船隻航行至華富兒號大概沉沒的地方,船長告訴司培福,已經到達他女兒們休息的地方。當晚,司培福回到艙房裏,獨自對着孤燈,卻感覺到奇妙的平安進入心裏,並寫下著名的詩句:
1.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穩。有時憂傷來似浪滾。
在任何環境,我已蒙主引領,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
2. 撒但雖相侵,諸多試煉來臨,但有主確證在我心。
基督早看清,我孤獨之困境,甘流血救贖我,賜安寧。
3.回看我眾罪,全釘在十架上,每想念時心極歡暢。
主擔我重擔,何奇妙大恩情,讚美主!我心靈,得安寧。
4.求主快再來,使所信得親見,雲彩將捲起在主前。
號筒聲吹響,主再臨掌權柄,願主來!我心靈,必安寧。
司培福夫婦後來回到芝加哥,親友們趕來探望及安慰。其中一位好友布利斯(Philip Bliss 1838-1876)是位歌唱家及作曲家,他被司培福在船艙所寫的詩句深受感動,並為此詩配上旋律,創作了一首極其安慰和感人的詩歌――〈我心靈得安寧〉。
人生的苦難、試煉有時就像經歷狂濤巨浪。詩篇也曾把大水象徵苦難,例如仇敵的陷害如被眾水淹沒(詩六九1);患難的來臨,就像水匉訇翻騰一樣(詩四六1-3)。當我們受着困苦、試煉侵擾時,或許我們會問,神在那裡呢?舊約記載以色列人曾在埃及受壓迫,耶和華說看見了他們的困苦、聽見他們的哀聲、知道他們的痛苦(出三7)。司培福縱然痛失所有的孩子,但他深信基督看見他的困境、看見他的孤獨,並經歷基督賜他平靜安穩的心靈面對一切的困苦。司培福更懷着終末的盼望和信心,在詩句最後懇求基督快來。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將會再次來臨並永遠在地上掌權,最終的苦難、痛苦也會過去,神要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啟廿一4)。保羅亦勸勉我們:「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着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帖前四16-18
詩歌分享連結:https://youtu.be/uR6py0vDYzo
影片版權屬 「Good TV好消息電視台」所有
「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如茵陳和苦膽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裏面憂悶。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耶利米哀歌三19-23
人生時常面對很多的困苦,如疾病、孤獨、挫折、羞辱、失去至親,甚至為着正義之事受逼害和死亡的威脅。這些憂患的背後,最令人難過和感到無力,是莫過於逐漸失去盼望和信念。有時信徒禱告多時,也未能得到神的回應和幫助,或許這會對神產生疑惑和失去信心。舊約書卷耶利米哀歌,就是昔日耶利米面對耶路撒冷的陷落,同胞受外族侵略的壓迫而懷着悲痛的心情,向聖約的神發出哀嘆,並祈求聖約的神拯救以色列民。耶利米對於民族的困苦,也曾經對神失去指望。不過耶利米迅速覺悟,家園雖然被毀,但是有一樣事情是不會改變的,就是神的信實。
一首耳熟能詳的聖詩〈祢信實何廣大〉,正是描寫耶利米哀歌第三章22-23節裏神的信實。經文和這首詩歌給予我們極大的安慰、鼓勵和希望。無論環境怎樣惡劣,神是信實的,祂的慈愛和憐憫不會消滅,也不會斷絕。雖然受苦,但苦難不會使人走到盡頭。或許今天困苦仍在、危機四伏,甚至仍未能見曙光,信徒總不要忘記,神是每天與我們同行。祂的恩惠、慈愛和憐憫,每早晨也是新的,祂永不離棄祂所愛的人。這又如另一位舊約先知哈巴谷所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谷三17-18)因此信徒在患難裏,也要不斷學習以救我們的神為喜樂。
〈祢信實何廣大〉作詞者是湯瑪斯·奇澤姆Thomas O. Chisholm(1866-1960),他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的富蘭克林小鎮。湯瑪斯十六歲已是小學老師,廿一歲擔任新聞週刊《The Franklin Favorite》副編輯。1903年,衛理公會按立他成為牧師,可惜一年後因身體欠佳而辭任。隨後他遷往印第安納州的湖畔休養,但最終定居於新澤西州及從事保險工作。他在工餘時間大量創作詩歌,〈主,我願像祢〉就是他第一首被採用的聖詩。他於1953年退休,在衛理公會退休社區度過餘生。他在退休之時,已經寫下了一千二百多首詩歌。
〈祢信實何廣大〉是湯瑪斯每天清晨靈修的體驗。1923年,有一天他讀到幾篇聖經章節,驟然驚醒在他的生命裏,充滿了神的慈愛和信實,在深受感動下而寫了此詩歌。他把詩歌交給了好友威廉·倫揚William H. Runyan(1870-1957)譜曲,威廉是芝加哥希望出版公社(Hope Publishing Company)編輯。這首詩歌後來成為芝加哥穆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的最愛,並在葛培理佈道大會由福音歌手喬治·舒George Beverly Shea所獻唱。現時此詩歌在世界各地已廣為人知,鼓勵及安慰了眾多信徒。
〈祢信實何廣大〉
1. 祢信實何廣大,聖天父真神,祢永遠不離棄愛祢的人,祢永世不改變,滿有憐憫恩,昔在今在永在,我主我神。
2. 春夏秋冬循環,栽種又收成,日月星辰,時刻循軌運行,天地宇宙萬物,皆同作見證,述說我主信實,慈愛永恆。
3.祢赦免我罪愆,賜我永平安,祢常與我偕行,安慰扶援,日日加力,更賜我光明美盼,祢沛賜我恩惠,豐厚無限。
(副歌)祢信實何廣大! 祢信實何廣大!清晨復清晨,主愛日更新;我一切所需用,祢都已預備,祢信實何廣大,顯在我身。
此詩歌中文譯詞選自本社於1973年出版的《頌主新歌》
詩歌分享連結:https://youtu.be/v-wSF81B-QI
影片版權屬「歐讚音樂製作(OmniPro Music)」所有
〈神靈遍蓋〉是一首描述聖靈的詩歌。按教會節期,耶穌基督復活後第五十天,是聖靈降臨日,紀念聖靈降臨在基督的門徒身上。聖靈降臨後,就一直與信徒同在。
信徒對聖靈的認識有多少?信徒普遍對聖靈的認識,或許認為祂的角色較為隱藏,又或是只著重聖靈的能力。無疑聖靈的確是帶有大能力,但是聖靈卻不只是一種能力,而是與聖父、聖子,同樣是一位有「位格」(Person)的神。聖靈是有情感的,會為信徒擔憂(弗4:30),並教導和責備信徒(約14:26,約16:8)。聖靈是有意志和作決定,把各樣的恩賜隨祂的己意賜予信徒(林前12:11)。聖靈也與人溝通,用說話表達自己的心意(徒8:29,來3:7-11)。
此外,聖靈的工作甚廣泛,就像這首〈神靈遍蓋〉所描寫,聖靈在神創造世界的時候,也參與其中;聖靈也啟示先知宣告神的話語。詩歌的第三節,更描述聖靈與基督的工作是有密切關聯的。按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事蹟及工作,包括祂的降生、接受施浸約翰的浸禮、曠野受試探、四處傳道治病和彰顯神蹟,聖靈常在耶穌基督的身上。耶穌基督每每作成神的事工,都有着聖靈的感動和引導,甚至基督從死裡復活,也是藉着聖靈的能力。詩歌第四、五節,描繪聖靈會充滿在信徒的心裏,滋養和幫助信徒的生命,使信徒有力量接受差遣,作基督的工作及宣稱耶穌基督是主。所以,這詩歌是關於聖靈的工作,整體上詩歌的內容是表達聖靈讓人到基督裏。美國靈修學大師魏樂德(Dallas Willard)也曾指出:「聖靈會使人想起耶穌」、「聖靈不會大聲疾呼好吸引人的注意。祂的工作是不斷叫人定睛於耶穌。」因此,聖靈在信徒的生命的工作,是使我們聆聽、專注、愛及跟隨耶穌基督。[1]
〈神靈遍蓋〉的旋律曲調STUTTGART,收錄於16世紀由德國作曲家維特(Christian Friedrich Witt 1660-1716)所編輯和創作的讚美詩集《Psalmodia Sacra,1715》。詩歌作詞者約翰理查(John Richards),1939年出生於英國漢普郡(Hampshire),他曾擔任英格蘭南部教區的牧師。
[1]本文參自:連達傑《尊崇主聖靈—我對聖靈作為的思考和體驗》、魏樂德(Dallas Willard)《門徒好豐盛—天天活出神國的大能》。
〈神靈遍蓋〉
1. 神靈遍蓋創世初探,消除紛亂呈規範,
親顯眾生透識世事,賜下諧和生命韻。
2. 神靈啟發先知宣告,主旨心意全披露,
親啟眾心警惕訓示,預言靈訓無盡賜。
3. 神靈引帶曠野體驗,恩膏基督臨試煉,
親身體恤我等困惑,這是神最美善意。
4. 神靈充滿門徒內心,賜予安靜無憂懼,
親撫愛惜差遣指示,基督同在更親近。
5. 讚美尊榮都歸聖靈,祢愛傾注我生命,
光輝榮尊都歸聖父,宣告耶穌是我主。
此詩歌中文譯詞選自本社於2001年出版的《世紀頌讚》
這首詩歌又稱為〈聖法蘭西斯禱文〉(Prayer of Saint Francis)。眾所周知,聖法蘭西斯(Saint 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雖然出身自法國一個富裕的家庭,但他早年已領受從天上而來的呼召,立志一生傳道以及過着清貧刻苦的生活。〈聖法蘭西斯禱文〉是一篇著名的祈禱,禱告的內容除了體現聖法蘭西斯施予的精神,此禱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之後,亦用以廣泛宣揚世界實現和平。
詩歌優美的旋律是由塞巴斯蒂安·坦普爾(Sebastian Temple1928-1997)所創作。塞巴斯蒂安於南非長大,後來搬到了倫敦,並在BBC 新聞從事有關南非的新聞廣播工作。他於1958年移居美國,之後餘下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為崇拜的音樂而創作。他創作眾多的詩歌,〈使我作祢和平之子〉是人們最喜愛的作品。1997年,塞巴斯蒂安在美國亞利桑拿州離世。同年八月,英國威爾斯皇妃戴安娜(Diana, princess of Wales1961-1997)在法國逝世,〈使我作祢和平之子〉也用於戴安娜王妃的葬禮上。
這首詩歌傳達的是和平的信息,英文歌詞make me a channel of your peace,中文翻譯雖為「使我作祢和平之子」,但若按原來英文的意思,是「使我成為祢和平的管道」。按教會傳統的教導,信徒要成為流通的管子才能祝福別人。但是當信徒內心沒有真正的和平而使管道阻塞,便不能真正把和平信息對外宣告。特別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因個性的差異及人性的軟弱容易產生衝突、傷害。這時內心也呈現各種負面的情緒及不安,以致不能平和。雖然人在面對衝突、別人的傷害,生氣及憤怒可以成為我們內心的保護牆,與別人保持距離亦能免再受傷害。與此同時,我們要仰望耶穌基督,並靠着聖靈,逐漸操練,放下對別人的生氣、怨恨、偏見,以使內心逐漸達致和諧,與自己和好。此外亦免於把怨恨累積,反使我們成為攻擊者,不能與別人和好。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是描述一種轉變的狀況,從黑暗轉為光明,從失望轉至盼望。當信徒願意時時操練和好的態度,便能逐漸把內心的黑暗轉為光明、把失望轉為盼望,能夠與自己、與別人締結和平。這樣,我們就能回應禱文內容,在怨恨、憂傷、失望之處宣佈上帝的愛、寬恕、喜樂,以及和平的信息了。 a.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
1.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在怨恨之中使用祢的愛,
在憂傷之中傳送祢寬恕,在懷疑之中顯出祢信實。
2.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 在失望之處帶出祢盼望,
在罪惡黑暗發出祢的光,在難過心靈播下祢喜樂。
3.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願寬恕別人好像祢寬恕,
願施與別人好像祢施與,願燃燒生命得永遠生命。
副歌:幫助我不要單單求安慰,更願意努力安慰幫助人,
不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接受愛,更加願意付出愛。
此詩歌中文譯詞選自本社於2001年出版的《世紀頌讚》
圖片由大埔浸信會攝影小組提供
a. 本文「和好」、「和平」的概念,參考自安瑟古倫(Anselm Grun)的靈修著作。
詩歌分享連結:https://youtu.be/IOy_I96ssI4
影片版權屬「香港聖詩會」所有。
香港聖詩會官方網站https://www.hkhymnsoc.org
復活節是基督教重要的節期,是基督信仰的根基。耶穌基督被釘死後的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祂戰勝罪惡、黑暗及死亡而帶給人們盼望。
英國偉大的聖詩作家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於1739年撰寫了〈基督今復活〉,這首詩歌在復活節已成為教會常頌唱的傳統讚美詩。
查理•衛斯理與兄長約翰(John Wesley)是英國循道會的聯合創始人,他們在18世紀帶領的復興運動,是針對當時英國教會制度的腐化、教會未能回應信徒靈性的低落以及社會敗壞的風氣。因全國普遍出現酗酒的問題,衛斯理兄弟及其他自由的傳道者不能進入聖公會的教堂宣講福音,於是他們到戶外傳揚及教導信徒。雖然在佈道時經常遭受暴徒的攻擊及迫害,但仍然無懼,走遍英國各地,宣揚復活主的信息。由於沒有固定的地方聚會,有時更要借用穀倉、馬廄、礦坑等地方舉行崇拜。
後來衛斯理兄弟在倫敦的摩爾菲爾茲(Moorfields)建立循道會第一間教堂,查理•衛斯理把〈基督今復活〉這首新創作的詩歌在教堂的首次崇拜裡發表。詩歌宣告基督耶穌現在已經復活,榮耀的君王從墓裡起來。詩歌更勉勵信徒,死亡已失去了勢力,不能拘禁復活的主。信靠主的人,就算因為為主作見證或為正義之事受到迫害甚至死亡,亦有復活的盼望。
時至今日,社會上無論在民生、道德及社會體制各方面都出現極大的張力,教會同樣面對怎能有效回應這些景況。此時教會也出現重大的困境,因教會的見證備受質疑及批評因而逐漸失掉在世上作鹽及作光的能力。願在進入聖周及復活節的節期,教會在讚美及宣講之先,也在基督面前沉默、反思及認罪。懇求聖靈開啟我們最內心之處,使我們能真誠為教會、為信徒及為自己的過犯,也為我們對別人的傷害、忽略或冷漠而心感憂傷及悔悟。懇求復活的基督除去我們剛硬的心靈,也使我們願意每天被聖靈轉化內在生命的品格並得以復興。這樣,我們亦能像〈基督今復活〉這詩歌最後一節所言,信徒是新造的人,並與主一同復活。祝願信徒在世間生活每個的場景能經驗復活主的同在及同行,並能從新得力,向世人宣告耶穌基督復活的盼望,歌頌讚美主復活的大能。奉主名求,阿們。
〈基督今復活〉
1. 基督耶穌今復活,哈利路亞!天使世人齊述說:哈利路亞!
快樂凱歌聲高揚!哈利路亞!諸天大地同和唱,哈利路亞!
2. 榮耀君王墓中起,哈利路亞!死啊毒鈎在那裡?哈利路亞!
主獻身救眾靈魂,哈利路亞!死亡權勢今何存? 哈利路亞!
3. 愛之救贖已完成,哈利路亞!戰爭完畢獲全勝,哈利路亞!
死亡豈能封主墳,哈利路亞!基督開了樂園門,哈利路亞!
4. 耶穌帶領我必隨,哈利路亞!跟從元首結成隊,哈利路亞!
新造人像祂一樣,哈利路亞!同復活同升天上,哈利路亞!
此詩歌中文譯詞選自本社於1973年出版的《頌主新歌》
詩歌分享連結:https://youtu.be/TUPqt2e39ZM
影片版權屬「香港聖詩會」所有
香港聖詩會官方網站https://www.hkhymnsoc.org
每年春天之際,教會年(Church Year)進入了「預苦期」(Lent)。Lent這字義,是由盎格魯•撒克遜 (Anglo-Saxon)文字 lencten而來,是春天的意思。在西方的教會傳統,「預苦期」從「聖灰日」(Ash Wednesday)開始直至到復活節前的四十天裏(不計算六個主日),許多信徒守齋期、禁食禱告,為的是要默想基督的受苦受死,以及認罪省察並悔改。因此這節期的意義,是信徒藉憂傷與悔罪的心靈,預備等候為我們受難的基督。「奇妙十架」這詩歌,就是描寫信徒思念基督捨身在十架的愛。
這詩歌被認為是最古老及享負盛名的英文聖詩,是由「聖詩之父」以撒華茲(Isaac Watts, 1674-1748)所寫作。華茲年幼時已顯出其學習語文的天賦,他在14歲以前,已先後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及希伯來文,並寫了很多極優美的詩句。此外他亦非常關注教會的詩歌及會眾唱詩的質素,當時的詩歌是由具韻律性的詩篇組成,但這些詩詞較為粗糙及缺乏優雅。華茲因為在教會抱怨會眾的詩歌後,他的父親反問他為何不給教會寫詩歌,於是他便開始創作聖詩的生涯。
華茲後來成為了一位牧師,可惜因身體虛弱,時常需要留在家裏休養,但他仍堅持創作聖詩的志業。他寫的讚美詩多數取材自詩篇,例如「救主權能」(Jesus Shall Reign)、「千古保障」(O God, Our Help in Age Past)等。此外他有很多的創作是著重於個人的感受,就像「奇妙十架」此聖詩。這首詩歌產生的感人故事也很多,例如英國著名的將軍羅柏特(Edward Robert),他有一次並不甘心跟隨妻子到教會聽道。但當會眾頌唱「奇妙十架」時,他的心裡非常觸動,甚至跪下痛哭起來。他後來見證說:「是基督的愛使我如此。」
「奇妙十架」首先描述主耶穌基督的受苦,最後信徒因被主的愛所感動及激勵而願意對主作出完全的奉獻。就在這「預苦期」的季節,也讓我們一起默想這詩歌歌詞,藉以紀念基督捨身十架的愛。
〈奇妙十架〉
1. 每逢思想奇妙十架,榮耀之主在上懸掛,
富貴榮華看為有損,從前所誇今覺鄙下。
2. 求主禁我別有所誇,但誇我主代贖十架,
從前所慕虛榮假樂,今因主血甘盡丟下。
3. 試看其頭其足其手,慈愛憂愁和血並流,
如此愛憂自古焉有?荊棘反成榮耀冕旒。
4. 宇宙萬物若歸我管,奉獻仍難償主恩眷。
主愛如此超奇深厚,圖報必將身心全獻。
此詩歌中文譯詞選自本社於1973年出版的《頌主新歌》
詩歌分享連結:https://youtu.be/5fupVm3xIJc
影片版權屬「香港聖詩會」所有
香港聖詩會官方網站https://www.hkhymnsoc.org
此讚美詩歌詞是由愛德華•佩洛牧師(Rev. Edward Perronet, 1726-1792)所創作,他生於英國,是法裔人士。他的曾祖父及祖父由於受到宗教壓迫而逃離法國,佩洛家族在幾經波折下,最後移居至英國倫敦。佩洛牧師與父親,同樣是聖公會的牧師,但亦受到當時衛斯理兄弟(Charles and John Wesley)的復興運動所感染。於是,佩洛牧師於1740至1750年期間,也隨從衛斯理兄弟四處遊行佈道。然而他們的佈道旅程中,時常遭到暴力攻擊,佩洛牧師也曾身陷險境,可幸的是他最後也蒙上主的保守而渡過危難。
後來,佩洛牧師與衛斯理兄弟因在聖職的觀點上有所不同,最終也要分道揚鑣。此後佩洛牧師仍然到處佈道,他除了講道及寫作外,也熱衷於創作聖詩。最為人喜愛的,就是這首「齊來頌讚耶穌聖名」。此讚美詩共有三個曲調(Tune),分別是MILES LANE、CORONATION及 DIADEM,而後兩者的曲調,是信徒較為熟悉的旋律。
自詩歌發表後,有許多與此詩歌有關聯的故事都隨之而發生。其中最為人注目的是於19世紀初,史哥德牧師(Rev. E. P. Scott)前往印度宣教時所遭遇的事情。有一天史牧師在印度的島嶼上,一群原住民拿着矛槍圍繞着史牧師,更準備把矛槍刺在他身上。此時,史牧師從身旁的行李中取出他的小提琴,竟開始拉奏及頌唱此詩歌。當他唱至「萬國萬民,各族各邦,人人應當敬拜」此句時,竟然見到這群原住民放下矛槍,並淚流滿面。之後,史牧師的餘生都留在印度傳揚上主的福音。由此可見,即使是簡單的詩歌,也可能為上主所用,向各族各邦傳播祂愛與救贖的福音。
〈齊來頌讚耶穌聖名〉
1. 齊來頌讚耶穌聖名,天使一同伏拜,奉獻冠冕兩手高舉,同尊萬有主宰。
2. 以色列民被贖免刑,你們一齊感恩,奉獻冠冕兩手高舉,同尊萬有主宰。
3. 萬國萬民各族各邦,人人應當敬拜,奉獻冠冕兩手高舉,同尊萬有主宰。
4. 我眾聯同天上萬靈,在主面前伏拜,歌唱讚美頌揚主名,同尊萬有主宰。
此詩歌中文譯詞選自本社於2000年出版的《世紀頌讚》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耶穌基督在最後的逾越節晚餐,賜給門徒一條新命令,就是吩咐門徒要彼此相愛。愛的精義是犧牲,正如耶穌基督因為愛世人而犧牲生命,被釘在十字架上。
「教友聯合」此詩歌的創作背景,蘊藏着英國一位牧師與教友之間彼此相愛的感人故事。福賽特牧師(John Fawcett, 1739-1817)從1765年開始,便在英國約克郡(Yorkshire)的鄉村教堂任牧師。由於當地教友生活艱苦,所以奉獻給牧師的薪俸本已不多,甚至在漫長寒冷的冬天,能捐贈給牧師一家作糊口的農作物也很有限。但福牧師仍盡心牧養,於是深受教友們愛載,而他在當地的聲望因此也日漸提高。
後來位於倫敦一間資源較豐厚的教堂,欲邀請福牧師前往牧會。本來牧師已決定到倫敦履新,但在與教友道別辭行之時,眾教友們紛紛流淚及不捨地挽留牧師。最後牧師夫婦也不忍離他們而去,於是犧牲了前往倫敦的志向,繼續留在此教堂擔任牧養工作,並寫了這首感人的詩詞。此詩詞流露出在主裏兄弟相親相愛之情。
〈教友聯合〉
1. 兄弟相愛相親,可知天福已臨,彼此聯合,同意同心,真如天上良民。
2. 在父寶座之下,盡心盡力祈求,一樣盼望,一樣害怕,一樣安慰憂愁。
3. 我也將你體諒,你也代我擔當,倘或見人愁苦非常,大家俱要心傷。
4. 在地不免分離,互覺中心難受,然想在天復遇之期,足可盼望等候。
5. 死後沒有罪過,沒有辛苦憂愁,相愛相親不分你我,永享快樂無休。
此詩歌中文譯詞選自本社於1941年出版的《新頌主詩集》
詩歌分享連結: https://youtu.be/T3I4cO9CCSM
影片版權屬Fountainview Academy所有